閱讀《好物有匠心》,書中那些執著專注、精益求精、一絲不茍、追求卓越的匠心故事,如清泉般滌蕩心靈。它不應僅停留在工藝層面,更應融入我們黨建工作的血脈與人力資源管理的肌理,在每一寸綠化事業的土壤中生根發芽。
一、黨建鑄魂,以匠心雕琢“紅色根脈”,筑牢信仰之基
黨建工作的核心在于鑄魂育人,這與匠人“擇一事,終一生”的專注精神高度契合。一是精研理論,淬煉“思想純度”。如匠人打磨璞玉,我們組織理論學習必須力戒“大水漫灌”。可結合綠化行業特點,在工地設立“紅色苗圃”學習角,將生態文明思想、綠色發展理念融入“三會一課”,用“滴灌”方式精準滴入黨員心田。通過“樹苗成長”微黨課,將黨的理論與苗木養護知識類比,讓抽象理論在泥土芬芳中具象化、可感知。二是精耕品牌,厚植“綠色先鋒”。匠人追求作品獨特價值,黨建工作亦需特色品牌。在重點綠化項目設立“黨員匠心示范崗”,圍繞濱海區域樹木保護、立體綠化技術攻關等難點,組建黨員突擊隊。如書中匠人般專注解決實際問題,讓黨旗在鹽堿地改良、節水灌溉技術應用等攻堅一線高高飄揚,使“紅色匠心”成為看得見的生產力。
二、人才興企,以匠心培育“園林巧匠”,激活一池活水
人力資源管理的本質是識才、育才、用才、留才,其過程如同匠人選材、育材、成器,處處需匠心獨運。《好物有匠心》中“十年磨一劍”的堅持,正是人才培育的最佳注腳。一是精準“選苗”,嚴把人才入口。針對綠化設計、施工養護、生態修復等核心崗位,構建以“匠藝潛質”為核心的能力模型。在師帶徒培養模式下,增加“微景觀制作”“苗木病蟲害現場診斷”等實操技能培養,像匠人般洞察其是否具備“與草木對話”的耐心與解決問題的巧思,從源頭上甄別“好苗子”。二是精心“育苗”,厚植成長沃土。人力資源工作需構建分層分類的“匠才”培養體系,對新員工實施“導師帶徒”制,安排經驗豐富的“園林老師傅”手把手傳授修剪、嫁接等“手上絕活”;對骨干人才,設立“綠匠工作室”,鼓勵圍繞鹽堿地植物應用、低碳施工工藝等開展創新攻關,積極參與行業技能競賽,助其如名木般持續向上生長。三是精誠“留根”,涵養匠人生態:匠人文化需代代傳承。黨建工作要著力營造尊重匠藝、崇尚匠心的組織氛圍。定期組織“老匠人技藝展演”“青年工匠沙龍”,講述公司老一輩園林專家“一棵樹守護一座城”的故事。改善一線養護工人作業環境,保障其職業健康與尊嚴,讓“綠匠”們真正感受到被珍視,愿意將根深深扎在公司這片沃土。
三、融合賦能,以匠心貫通“黨建+人才”,共繪綠美新篇
黨建與人力資源工作,如同樹木的根系與枝干,唯有匠心貫通方能協同繁茂。我們將以“匠心”為紐帶,一是在“匠心”中尋找融合點。把黨員培養成技術骨干,把技術骨干發展成黨員。深入開展“三組聯建”活動,讓技術攻關與黨性錘煉同頻共振。將解決一線技術難題、傳幫帶青年員工等作為黨員責任區重要內容,使匠心實踐成為檢驗黨性的“試金石”。二是在“匠藝”中提煉價值觀。將綠化工匠們“精雕細琢、敬畏自然、久久為功”的職業操守,提煉升華為公司的核心價值觀,通過黨建活動廣泛宣傳,使之成為全體員工的共同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,鑄就獨特的企業文化軟實力。
匠心,是時間的沉淀,是專注的結晶,更是價值的升華。作為公司基層黨建工作者,我定當以“園丁”般的定力與熱忱,將這份“綠匠”精神內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用黨建的“紅色匠心”筑牢思想根基,用人力資源的“育才匠心”激活隊伍動能,為公司打造一支政治過硬、技藝精湛、甘于奉獻的“綠色匠師”隊伍,共同執匠心之筆,在城市的鋼筋水泥間描繪出更加生機盎然、綠意綿長的時代畫卷!(李濤)